English

从模仿中培养创造思维

1998-09-23 来源:光明日报 韩烈文 我有话说
大讲台

从模仿中培养创造思维

韩烈文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人们要借助于模仿。如模仿飞鸟而制成飞机,模仿蜻蜓的复眼的特殊结构而制成“复眼透镜”等,正因为如此,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仿生学”应运而生。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注意从基础抓起,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适应21世纪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如果认为模仿是幼稚可笑的事,对此不屑一顾,这是不对的。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说:“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的日本来,他们会模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模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模仿’的。‘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么?”由此可知,从模仿到创造,确实是人才的成功之道。

模仿有消极模仿和积极模仿之分。后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造的基础,它适应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飞跃。而这种飞跃的实现,需要联想法和类比法的运用。

联想法是指人们在自己的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引发不同表象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诗人身处异乡时,“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的登高望远,勾起了他对故乡亲人的联想和思念。昔日的情景,已经留存在诗人的记忆表象系统里。所以,联想有赖于知识和经验的模仿。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通道就越多。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和尽可能的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类比法是通过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点进行比较分析而推出其他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从此物及彼物,可以启发思路,触类旁通。如前面提到的仿生学的例子就是如此。还有杨朔散文《荔枝蜜》,他把小蜜蜂与插秧的农民进行类比,从酿蜜到酿造生活,由衷地歌颂了劳动人民“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奉献精神,较为生动、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类比法也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方法,其核心是从异中求同,或同中见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到创造性成果,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同理,它和联想法一样,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

中小学生的思维训练要从实际出发,注意他们的年龄阶段,从基础做起,如语文教学应从记诵名篇佳作开始,模仿大师们的写作手法,而不要过多地拘泥于语法、逻辑、词句等。这样从阅读到写作,在模仿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成都教育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